微更新 一种有温度的城市改造新模式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7/5/23 6:12:22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近日开幕,党代会报告中对上海未来有这样一段描述:“上海要建设‘令人向往的卓越的全球城市’,着力打造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中还讲到“人文之城公正包容、更富魅力。中外文化交相辉映,现代和传统文明兼收并蓄,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怎样才能创造有温度的城市?在上海,有一个由政府部门、学者、专业机构、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打造的计划,每年在上海选取11个试点,从小区内的广场,到街角的修车摊、小公园,再到整个街区……用充满创意的小修小补,让老旧空间焕发新生机。“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由上海市规土局下辖的上海城市公共空间促进中心主办和实施两年来,申城刮起“微更新旋风”。比起大拆大建,“细微之处见真章”反而是一种更进步的城市更新模式。

    更新的步子,从小区迈向街区
    普陀区石泉街道的网格化中心,原来是石泉路49弄小区荒废多年的水泵房。网格中心内带玻璃天幕的阳光办公室、精巧的复式楼梯、香樟树荫下的落花小露台,让人很难与过去滋生蚊蝇的“阴森小黑屋”联系在一起。“改造后,看着破败的社区焕然一新,这种感觉会让人上瘾。”上海骏地建筑设计公司设计师吴怀国从小区水泵房的改造开始,辐射到周边几个小区的中心广场,延伸到小区以外的公共道路,最后对整个街道84个小区进行“摸底”,梳理出包含200多个更新项目的清单,形成《石泉街道城市更新设计导则》。这场“几乎不赚钱,仅凭着社会责任感”推进的改造,开创了设计公司与街道合作推进微更新的先例。
    石泉街道的微更新是上海较早的系统微更新项目。从小区内部空间,到小区外的公共空间,再到整个街道的微更新清单,这一思路显示了微更新模式的可行性。此后不久,已确立试点的“行走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也在全市铺开。第一年,“行走上海”的主题是“社区空间微更新”,试点基本局限在小区内。“社区内部的更新手法有限,基本上就是‘绿化+铺地+廊道’三步走。”促进中心的规划设计主管王工说,到了第二年,项目走出社区,走向外部街道。然而,走出小区的微更新,意味着难度和复杂程度更大,要协调的人和单位更多。
    去年底,“行走上海”征集2017年微更新试点时,南京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张婷婷就带着全体街道班子成员走进促进中心。“老石库门做微更新?”促进中心听了街道的需求后既兴奋又感到充满挑战。“石库门微更新的难度在于空间小、老居民之间矛盾大,而且要在保护历史建筑的基础上‘戴着镣铐跳舞’。”爱民弄和天津路500号里弄,作为典型的石库门里弄和风貌保护街坊,共收到6家设计团队的改造方案,其中包括行业内出名的日清、领合等建筑设计公司。
    从社区内部走向街道,从老旧小区走向石库门里弄,“行走上海”的脚步迈得更宽了。据了解,“行走上海”项目两年22个试点,涉及老旧小区、街道、弄堂、公共设施、公共艺术、商圈。随着今年的试点项目陆续投入实施,上海微更新试点的地图上又新增11个亮点。

    不赚钱的设计,他们为何坚持
    “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的设计方案报名不设门槛,其中有学院派的大学师生、经验丰富的设计公司,也有对微更新情有独钟的独立设计师和业余爱好者。所有方案经过专家、区规土局、街道、居委会、公益组织和两名居民代表共7人进行投票,选出一个优胜方案。“行走上海”推行两年,成功带“红”了一批设计师,他们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他们的形象也贴上了“微更新”的标签。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经常在百草园、创智农园和居民一起种植花卉绿植的刘悦来是名副其实的“植物达人”。在同济执教景观设计的他擅长用植物作为微更新的元素。“植物是永久的生命系统,人工建造的东西从建成起就要用大量的人工去维护。我的原则是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做微更新的协商成本太高,但这也是微更新的目标所在,提供一个让大家坐在一起协商共治的平台。”徐磊青坦言,自己和学生们都是学院派,刚开始不懂得如何跟居民打交道,后来发现跟社区居民得面对面交流。于是,设计团队把方案效果图和模型放在社区展示,居民前来参观,与设计团队现场讨论,选出他们喜欢的方案。“学建筑规划的人通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果,现在学生还没毕业就能看到自己设计的方案付诸实践,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杨浦政通路的改造是今年最热门的试点,共收到8家团队的设计方案,其中不乏成熟的设计公司,但最后获胜的却是两名同济研一的学生。徐晓岛和胡鹏宇谈到这条经常行走的路时,有着自己的想法和坚持:不愿驱赶那些小摊贩,要为他们建亭子、配统一风格的车;不希望通过缩小人行道来疏导交通,街道更重要的是有人气。专家评委认为,他们的设计关注使用人群需求的同时,也协调着周边环境,年轻文艺的元素凸显出周边高校的氛围。“设计公司的方案虽然更成熟,但造价也高,学生的设计清新、朴素、实用,反而能得到居民喜爱。”促进中心规划师表示。
    连日来,上海领合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的总监黄凯都在天津路500号的弄堂里跟居民沟通改造方案。为了建造一个通往屋顶平台晒被子的小楼梯,黄凯挨家挨户地讲解。“每户人家都有各自的诉求,必须现场协调达成最大共识才能动工。”天津路500号试点的方案中,领合虽然不算最创新的,但对上海里弄研究得很深。“不但要保证一切措施以不损害历史建筑为前提,还要具有可逆性,即在将来拆除时也不损害历史建筑本体,从而在上海的里弄风貌街区中具有普适性。”

    “逆生长”,上海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国际大都市的建设目标和土地资源紧张的新条件,上海正在转向更加注重品质和活力的“逆生长”发展模式阶段,着力改善存量空间的环境品质。上海一直在探索更新的路径,而城市更新项目有大有小,目前正在进行编制的城市更新项目都很大,操作流程长,还牵涉到很多指标的调整。“微更新”是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老旧社区的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为对象,在不涉及用地性质、容积率等指标调整的前提下,摸索出一个切实改善居民日常生活、易操作易实施的更新方法。
    “‘行走上海微更新计划’是由市规土局推进的,但这些项目又不是规土局指定的,而是各个区、街道甚至居民上报的,基层干部和公众的意识、能力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项目实施。”徐磊青认为,这种自上而下适当放权,自下而上推动实施的“上下结合”模式,是种建设管理机制的创新。“微更新,就意味着政府、专业机构、设计师、企业与当地民众的一次协调联动,这也是未来城市空间生产应有的转向。”
    怎样的微更新项目才算成功?“真正成功的社区微更新应该是政府的投入尽量少,靠居民自治来建设维护,政府‘空降’的东西居民反而不懂得珍惜。”刘悦来认为微更新应该少一点对空间的改变和扰动,让“生态之城”的建设更具韧性、更可持续。“对城市进行微更新就像对待植物一样,要小心呵护,慢慢等待其自然生长。”在刘悦来看来,微更新是居民自治的一种形式。
    看似小修小补的微更新,相比起大拆大建是更先进的一种城市改造模式。“目前广州和北京也在做微更新。城市存在衰老的一面,微更新是‘抗衰老’的良药,所幸上海已经察觉到了。”刘悦来指出,上海是最先迎来发展的地方,也应该是最先意识到需要更新改造的地方。更新让城市更宜居宜业,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目前上海所做的这些尝试都是在为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寻找方向。(黄尖尖)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