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www.cidn.net.cn 2016/12/9 6:02:21 来源: 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12月8日,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及广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与新技术设备博览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开幕。本届大会还得到了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的鼎力支持。
    本届大会开幕式邀请了多位业内重量级报告人,围绕大会主题“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城市水务绿色循环低碳之路”,分别从国家政策、经济形势、技术发展、工艺强化、风险控制、平台建设、大数据分析、污染治理等方面就当前城镇水务工作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红卫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广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以“花城、绿城、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李红卫主要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介绍了广州水务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一是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全面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使用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三条红线管理,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增加工业循环用水力度,大力开展灌溉改造。
    二是着力保障水安全,全面推进城乡防灾减灾工作。
    三是全力保护水生态,大力推进综合整治。
    四是不断优化水管理,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州水务管理条率和雨水清流控制办法,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五是大力彰显水文化,亲水,爱水,爱护珠江保护母亲河。每年举办清水节、赛龙州等活动。
    为持续改善提升广州水环境品质,广州大力践行“控源动真格、管理上水平、工程抓进度、城中村治污攻坚、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工作思路,不断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国务院参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国际水协(IWA)中国委员会主席仇保兴指出,海绵城市建设要更具弹性,要防止过度工程化,实现系统微循环。并提出了弹性城市建设的三个特点:
    一是弹性城市主要功能和生命线在内涝外涝干扰下,能保持、恢复正常运行能力。
    二是城市系统在软硬件方面具有足够的适应能力,抗洪涝和极端气候的冲击能力、学习能力和自我调整恢复能力。
    三是城市系统在应对各种干扰过程中,与干扰共同进化、改善自身的脆弱性。
    仇保兴重点从六个方面介绍了如何使海绵城市更具“弹性”。分别是:扩展“系统性”,提高“适应性”,落实“多样化”,提高“模块化”,加深“冗余度”,普及“智慧化”。并强调,海绵城市并非“一朝一夕”可建成,不能“一劳永逸”获成效,需要“一以贯之”,上述六个方面不断磨合修正才能取得成功。
    此外,他还介绍了我国当前海绵城市试点情况。目前,30个试点城市的试点区域总面积919.7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已有117.95平方公里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低于70%。试点城市完工项目数480个,在建项目数1052个,累计已完成投资额368.76亿元。消除了107个内涝点,另有101个得到缓解。另有23个省(区、市)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印发了指导意见,有15个省(区、市)确定了近90个省级试点城市(区、县)。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正厅级巡视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理事长张悦指出,现阶段,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城镇水务管理采取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健康循环,保障安全的策略。
    多措并举推动城镇水务发展:
    1、坚定不移地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大力推广新型节水装备和器具,加强水平衡监测与诊断,提高管网渗漏智能检测能力,优化供水系统等。
    2、系统提升城镇污水治理效能。到2020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不低于85%;污水厂基本达一级A排放标准;地级以上城市完成黑臭水体治理,污泥无害化处理达90%。
    3、全面推进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
    4、协同保障城市供水排水安全。突出做好城市供水水源保障工作,增强深度处理能力,推进二次供水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和黑臭水体整治依然是目前城镇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
    张悦还对水生态的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自然链条,水生态系统作为其子系统,具有自然性和系统性。
    国际水协会(IWA)常务理事、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水务技术创新总监Sudhir Murthy先生指出污水处理要从全局看系统,根本主题是管理资源利用,利用生物优化产出,利用传感器帮助资源空间进一步提升。总结来说,污水厂不管在前端还是生物处理段,最重要的是将物理学和智能化融合,以达到平衡。实现利用有限资源创造更多价值,使污水处理厂更具“弹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学位委员会主任曲久辉指出,城市水环境保护与修复的核心是水生态系统健康,进行风险控制是必须。实现水系统健康需关注城市污水处理、绿色设施的生态通量、全系统生态耦合三个关键问题,即物质、过程与响应核心问题。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需要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同建设。为此,城市的整体设计与微观结构的融合要更加体现生态内涵,实体构造与自然景观的整合要更加体现生态价值,历史底蕴与现代理念的耦合要更加体现生态文化,公众意识与社会管理的聚合更加体现生态秩序。
    来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市人民政府的领导,国际水协会(IWA)、新加坡公用事业局、韩国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水工业分会等国内外行业协会和社团的负责人;中国工程院、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镇水务与工程专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葡萄牙国家土木工程中心的知名专家;北京、贵州、山东、重庆等各地自来水公司、排水集团、水务公司、供水排水协会的主要负责人;威立雅水务集团、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南方中金环境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敢创水业科技有限公司、新兴铸管股份有限公司等全球知名企业的高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柏林科技大学、柏林工业大学等国内外高等学府的教授学者;以及来自全国各地住建委、水利厅、节水办等城镇水务行业的地方政府的领导和从业人员和和媒体的朋友们共计2500多人。
    大会为期两天,举办30场分论坛,300余位业内顶级专家,涵盖多名院士和国际知名学者,以及2500多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畅谈水务。全方位、多角度深刻诠释前沿理论,全景立体展示现阶段我国城镇水务建设的最新成果。
    “中国城镇水务大会”是我国水处理行业影响力最大、学术水平最高、参与性最强的学术峰会和行业性盛会,是城镇水务领域最重要的学术创新交流平台,每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在全国多个城市举办了10届。主办单位根据城市发展对水务领域的建设要求,确定会议的主题,系统交流全国及各地在城镇水务管理、设计、技术、产品和实践等最新成就,探讨当前行业中面临的一系列热点和难点问题。吸引了来自全国的超过3万人参加本次会议和展览。
 
版权所有:北京国建信源信息咨询中心   
京ICP备11016107号-1 中文域名:全国勘察设计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