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以推动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与智能建造产业链“双核”驱动为主线,坚持科技创新、数智赋能,在实践中探索推动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协同推进 一是高位推动部署。省市主要领导多次专题研究部署智能建造工作。充分发挥“双市长”负责的工作机制,由两位副市长分别负责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和智能建造产业链发展,两项工作相互融合、相互助推、合力发展,先后组织了5次产业链调研,听取不同层级、不同企业汇报智能建造发展方面的情况与问题,共同研究,共同谋划,共同推进。 二是细化任务分工。2023年印发《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全面涵盖四个必选任务和四个自选任务,细化明确54项任务,以可量化、可执行、可评估的目标管理模式,分阶段、全方位推动各单位协同合力推进武汉智能建造发展。 三是压实工作责任。2024年下发《武汉市2024年智能建造试点城市推进工作要点》,进一步压实相关市直各部门、各区政府、各市级平台公司责任,将各区、各平台公司每年打造不少于2个智能建造试点项目目标纳入市级绩效目标考核。市委、市政府连续两年将发展智能建造工作任务列入市委深化改革重要事项和政府工作报告中。
聚焦数字赋能,全力推动BIM技术应用 一是启动BIM审批管理平台建设。推进“规、建、管”一体化,以信息化促进城市治理模式更新的发展思路,按照数据安全、自主可控、“一模到底”的总体原则,创新数字城市“规、建、管”体系。以国产化软件硬件为基础,统一数据存储格式、全面开源兼容,大力开发全流程审查监管系统,着力实现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交付“一模到底”。 二是强化试点扩面,加强BIM技术应用。引导全市新建政府投资和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市区重点项目、大型公共建筑、重点片区工程项目全流程应用BIM技术,推动在设计方案审查、施工图审查、竣工验收、档案移交等环节采用BIM成果提交和智能辅助审批,结合数字化技术赋能工程全生命周期。2024年,新建政府投资单体建筑面积3万㎡以上的公共建筑BIM建模率达到90%以上。网安基地、东湖实验室、江夏区清水入江等项目,已创新性开展了基于国产BIM技术的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交付试点应用。
打造试点示范,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一是广泛征集试点,发挥引领作用。2023年在全市范围内精心选取89个有基础、有条件的项目、企业、工厂(园区),充分运用智能建造技术,开展试点工作。2024年组织评选武汉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42个、试点企业32家、试点工厂(园区)2家,丰富智能建造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场景应用,推广实用性、创新性技术产品,形成可复制经验。组织开展武汉建筑业“BIM+”智能建造应用大赛、湖北省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武汉地区首届智能建造标杆项目竞赛、“双智杯”(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机器人应用技术大赛等智能建造竞赛活动,发掘表彰在智能建造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项目和企业,以赛促学、以赛促训,激发全行业创造活力。 二是发挥龙头优势,打造示范工程。中建三局汉芯公馆项目应用云帆数字智能建造一体化平台(DDE),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升级,通过高精度模型和数据管理驱动整个生产流程的标准化与智能化;应用“装配式造楼机”实现建筑施工作业的一体化,提升施工效率。中南建筑设计院搭建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PLM),基于同一云端BIM三维模型建立了跨专业、跨企业、跨地域的互联网协同工作环境,实现全流程的项目管理、产业链的沟通协作和数据的高效流转。
紧扣建圈强链,促进产业链条融合 一是聚焦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立足武汉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中、下游发展现状,由中建三局、中交二航局等多家龙头企业共同担任链主企业。武汉新城投资建造智能建造产业园,加速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集聚融合,加快孵化和培育一批智能建造专精特新企业。同时,积极招商引进智能建造相关企业,组织举办了2024武汉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实现智能建造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精准招商。 二是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合作。积极搭建智能建造产业链上下游交流平台,多次组织供需对接相关会议。2023年举办“建圈强链,聚势同行”武汉建筑业首届供应链大会,中建、中铁、中铁建等10余家大型央企及100余家供应商参会。2024年4月,召开武汉市城建交通重点项目与建筑企业对接工作会,省住房城乡建设、市直相关部门,政府投资平台公司及20家建筑企业代表参会。智能建造供应链平台已正式启用,融合“天、地、金、商”4张网,汇集项目规划、专业咨询、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能运维、智能装备等全产业链企业海量资源,上线企业1019家,提供包括智能装备、绿色建材等9568款产品服务,集成16家银行、4款金融产品和3家物流企业。
坚持科技创新,加强行业技术支撑 一是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充分发动武汉科技创新力量,依托丁烈云院士领衔的数字建造中心、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团队,组建市智能建造领域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59名。 二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开展“建筑数字建造平台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智能建造相关课题研究,《高层建筑重载型施工作业集成平台》等智能建造国家标准启动编制,292项智能建造相关专利获得授权,28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签约。武汉自主研制的“城市智眼”低空遥感监测体系,已在经开区开展“城市智眼+施工现场监测”场景应用,定期自动巡查,常态化监控施工现场。
开展宣传培训,营造良好行业氛围 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智能建造良好氛围。多形式开展宣传,举办以“科技赋能,智造湖北”为主题的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产业博览会暨论坛,邀请数十位院士、在鄂的中央企业、省市国资国企集中展示交流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 二是加快培训智能建造产业人才队伍。开展涉及智能建造领域相关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认定,2024年以来武汉智能建造领域技能人员累计获证452人次。中建三局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BIM模型技术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等智能建造产业工人培训,累计培训产业工人531人次。武汉建筑业协会定期开展线上智能建造主题学堂,组织BIM培训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来源:建筑杂志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