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由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研究与质管中心、集团区域及城市研究专委会、江苏城乡统筹规划研究基地、东南大学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2024年度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创新大会专题论坛九“新趋势新动能新空间”——暨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2024年年会成功举办。论坛邀请了多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知名学者、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规划编制机构专家,吸引了包括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委员、集团内各院员工、高校学生等40余人参会。论坛共分为主旨报告、专题报告和交流发言三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由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主任委员王兴平教授主持,第三个阶段由集团区域及城市研究专委会主任徐海贤总规划师主持。
主旨报告一 苏州工业园区中心区的发展与规划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有限公司中国区执行董事陈启宁分享了苏州工业园区中心区的规划经验与未来展望。陈启宁总结回顾了苏州工业园区过去三十年的起源、规划与发展历程,介绍了苏州工业园区中心区如何借鉴新加坡经验,并结合实际发展阶段不断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央商务区。接着,他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苏州城市中央活力区”为愿景,探讨面向未来的30年,如何前瞻性规划可持续宜居城市的新理念和策略,提出“融于自然”“多维交通”“高度混合”“场景定制”“绿色智能”五大策略,并对湖西金融商贸区、湖东商业行政区、白塘中央科创区分别予以展望,形成功能差异化又相互支撑的分区体系。他认为当前以发展出口、发展生产、发展外资为主的道路逐渐缩窄,创新功能回归城市中心区成为新的趋势,城市中心区设计需要更加注重功能复合和场景导向。
主旨报告二 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总规划师徐海贤分享了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水平及特征研究。徐海贤指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五周年以来,三省一市在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创新协同实体推进、生态空间协同共保等多个重点领域成绩斐然,同时在“都市圈”协同共治、“示范区”绿色发展、“省际毗邻区域”空间共融等重点区域成效明显。随后,他对全国29个都市圈的系统评价进行了介绍,通过构建七个维度的指标体系,横向对比剖析了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在全国范围内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在此基础上,依据发展水平和发展的全面程度,对长三角地区都市圈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剖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增长动力。最后,根据都市圈承担的区域主要角色、发展阶段、发展动力将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分为辐射型都市圈、共建型都市圈和成长型都市圈,他分别解析了三类都市圈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专题报告一 制造业企业迁移视角的城市产创空间供给思考——以珠三角典型城市为例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许闻博基于制造业企业迁移视角,总结了企业迁移与城市产创格局的互动特征。他指出,珠三角地区龙头企业的迁移频率相对较低,区域范围内没有形成密集复杂的迁移网络,而是形成了“稳态”的制造业空间,但在地级市内部,制造业企业总部中心集聚和边界扩散并存,不同城市间存在较为明显行政区经济与“边界墙”效应。在典型城市深圳的分析中,基于企业数量和“流量”,产创空间被划分为中心枢纽片区、孵化加速片区、重要节点、潜力地区四种类型。最后,许闻博从功能空间供给和政策空间供给两方面分析企业总部在迁移过程中的偏好和空间效应:从功能空间视角来看,“创新雨林”式的产创空间体系更加迎合创新主体的复杂性、多样性需求;从政策空间供给的视角看,在同等区位条件下,特殊政策区会推动形成不同空间板块对企业吸引力的“势差”,促进企业在城市内部迁移。
专题报告二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策略——以江苏省酿造产业园为例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城规院副总规划师、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规划师袁新国介绍了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酿造产业转型发展的路径探索,针对宿迁洋河新区白酒酿造产业存在问题,提出产业提“质”、拥抱创“新”的发展策略。他指出,要通过管控保护地下水资源保持酿造好酒的“材质”,通过破除品牌无序竞争、提升行业地位明确酿造行业的“本质”,通过延链、强链、补链打造全链条酒产业集群改善酿造产业的“体质”,全方位实现酿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此外,他认为酿造行业要抓住三个创新点来实现突破:一是源头创新,注重创新载体的引进和培养,从酒企技术创新走向创新平台搭建;二是品牌创新,从酒品系列创新到跨界消费创新,让白酒从传统消费走向文化消费,抓住时尚消费潮流,实现产品多元化和品牌升级;三是空间组织创新,突破厂镇分离的传统格局,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老镇复兴结合,营造多维度酒文化空间场景,探索“酒+”历史文化名镇复兴方式。
专题报告三 面向价值释放的片区战略谋划与空间提升研究——以苏州虎丘地区为例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苏州创研院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中亚从新时期空间价值释放认识、苏州虎丘片区的战略谋划、战略谋划引领的空间优化、基于实践的初步讨论交流四个方面分析了苏州虎丘片区战略谋划与空间提升。他指出,苏州虎丘片区拥有从城市边缘区转变为城市重要功能区的区位价值、“文化与生态”叠加的高价值空间,可利用空闲地集中的空间资源等优越条件,但同时面临着产业用地有、但量少效益低,优势资源多、但利用不足,功能空间碎片分割,交通内外联通不足等发展现状。他认为,应当锚定片区战略发展方向,打造高价值的文化生态区、高效益的产业创新区、高品质的居住集聚区。最后,孙中亚提出要以战略谋划指导片区功能空间布局,兼顾空间品质和文保管控要求,形成空间优化方案,为后续详细规划(更新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专题报告四 新时期人口发展重大演变与政策应对——以南京市为例 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技术中心主任规划师侯冰婕从新时期宏观人口形势、南京人口形势现状、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制约因素、南京人口发展对策建议等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南京市为例的新时期人口发展重大演变与政策应对。她指出,目前南京市面临常住人口规模不足,实有人口规模可观;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补给不足;人口素质全国领先,但人口生态缺乏多元;人口总量增速趋缓,落后同类城市,人口流入减少,人口吸引乏力的现状。同时,南京人口增长面临着生育压力大、人口腹地小、就业空间窄、生活成本高、空间发展散、城市形象弱等制约因素。最后,侯冰婕建议要构建“全家庭-全人群-全周期-全空间-全生态-全要素”的“六个全”人口政策体系,促进南京人口持续增长。
交流发言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甄峰主要围绕产业规划的新需求、新理念等进行了交流。他指出,新时期产业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一是要转变产业规划的指导理论,从工业化时代使用的区位论等静态理论,转向关注创新空间、优质空间、动态空间的动态理论;二是要更新产业布局的方法,随着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的打通,传统的产业布局方法已经不再适应,同时,一二三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工业时代产生的功能分区也应有所变化,要更多考虑市场和个人的需求;三是要考虑新的产业发展范式,对于苏南这样的先发地区,人文经济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范式;四是要注重“四链融合”基础上的空间优化和场景设计,在场景中落实和匹配人的需求成为产业规划新的竞争力;五是要重视数字化转型,国家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是覆盖全域的,产业规划必须认清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江北新区管委会二级巡视员陈家祥以江北新区为例,围绕论坛的主题“新趋势 新动能 新空间”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江北新区作为南京的新主城,新的发展动能主要在于能级提升:一是对外枢纽功能提升,打造长江海港枢纽、南京北站陆港枢纽、六合军民两用机场空港枢纽等;二是产业发展提升,统筹传统产业的提档升级和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三是中心城区文化功能提升,通过建成美术馆、图书馆、体育馆等三大场馆和举办演唱会等活动,带来巨大的流量,留下人气、税收、未来投资的机遇,应用新的技术、信息、设备,产生新的场景。对于规划而言,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和江北新区提出的“研产贯通”要求,要深入研究“研产贯通”型空间的形态、创新型企业的空间组织模式、创新人群的需求,关注创新网络、空间营造多元化、创新人才的生活方式等新领域。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主任官卫华认为,应对行业发展的挑战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变革,规划师要以开放性的思维、兼容并包的态度,更多关注空间背后的产业经济、人口等问题,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了解多元的需求,实现技术的突破,应用新的发展理论来促进规划迭代升级,以空间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仍然大有可为。他认为,目前有三个“不可逆”:一是面对不可逆的改革开放进程,规划要在底线管控的基础上,少一点刚性,多一点弹性,并在传统规划设计以外,围绕政策创新进行探索;二是面对不可逆的区域一体化进程,要响应中央提出的城乡区域要素自由流动、都市圈同城化机制等要求,关注城市群、都市圈发展的新趋势;三是面对不可逆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规划要注重提高设施的服务水平,关注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配套需求。 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委员、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院长、教授沈山首先介绍了徐州在国家、江苏的定位变化,作为全省唯一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城市,明确在新发展阶段要贯彻落实全省“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重要支撑,加快推进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江苏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随后,他以徐州历史文化街区、老城区复兴为例阐释新时期徐州城市中心区发展新动能,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借文化“唱戏”,以产业“搭台”,以“彭城七里”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导入,营造传统与现代交织、活力与创新兼具的场景,重视文化空间塑造和旅游空间转化,讲好文化故事,进一步带来城市中心区的价值发掘和释放。 会议最后,两位主持人分别作总结发言。王兴平教授进行了精彩点评。他认为,此次论坛的6个报告均聚焦了当前学术研究和规划实践的热点话题和前沿领域,涉及苏州、南京、深圳等长三角和大湾区的典型城市,研究话题涵盖了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传统产业升级、新城新区转型、城市创新空间、人口和劳动力等,既有地域上的代表性,也有研究对象方面的独特性。他指出,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的紧密结合是规划学科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城市发展的新动能、新趋势往往蕴藏在丰富的经济社会活动实践中,并由此推动了新空间的产生。在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条件下,规划学者和规划师需要进一步深入城市研究和规划实践一线,解析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市场提供更加管用、好用的规划方案。 徐海贤总规划师感谢各位嘉宾的莅临与指导,他结合嘉宾观点,对会议主旨进行了进一步深入阐释,提出要围绕“把握新趋势、谋划新动能、塑造新空间”开展区域及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相关工作:一是把握新趋势。当前,城乡发展从增量外延式扩张向存量内涵式发展转变,需要重视人口收缩、老龄化等问题对城市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带来的挑战,关注以数字化为主导的技术革命给城市空间带来的挑战,提前思考规划工作对象数字化、工作支撑智能化、成果交付可视化等行业变革方向;二是谋划新动能。面向未来,基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依赖土地财政的规划方法面临根本性转变,需要围绕新趋势谋划规划新领域、新赛道,搭建“产业招商策划、空间规划、建设实施、投融资运营”的产业落地新平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三是塑造新空间。需要清楚认识到技术供给与人类需求共同驱动未来城市空间的变化,规划需要主动研究未来城市空间的变化和需求,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文旅新消费等创新空间供给,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价值。
|